写在前面

早在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解到MBTI的人格测试,当初抱着尝试的态度测了一下,我做的挺认真的,对于自我检测我还是比较细心的。结果是INFJ-Ti,刚开始甚至不知道这些字母是什么意思,一个小老头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接着我就开始阅读INFJ的人格解析,发现和我的一些价值观和个性高度重合(当然也有一些出入),于是我开始注意到了MBTI相关的检测以及一些测试的依据。最早的时候在大一上的思想道德课上老师让我们测过艾森克人格测试,我把结果也告诉了老师,老师表述我的人格基本上也是高度重合。我发现用心理测试的方法能够大致的把所有人都划分多个区块,可能很多人觉得很扯淡,这些条条框框怎么可能把我这一个人都描述的清清楚楚呢?事实的确于此,人格测试不能够完美的描述任何一个人的,但它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大方向,也能够看见自己的一些不足。我一向对每个人的人格分析是感兴趣的,最近也很想通过了解自己的人格来看见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而更好的改变自己。于是我在图书馆借了几本MBTI的书,看的不多但是也花了很多时间,看完的时候其实兴趣还是很大的,甚至想修软件工程和心理学双学位哈哈哈。看完肯定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于是就有了这一篇文章,希望自己能够看清自己的灵魂,也能够长期的保持一个健康的人格心理。
首先会写一下MBTI相关的概念,以及内置的字母含义,当然侧重点都是INFJ的字母含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自己对应的人格。相关概念参考的是荣格的《心理类型》以及我最近在看的《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两本书都很好的阐述了MBTI中每个人格维度的作用以及组合起来奇妙的反应,期望我能够整理的好哈哈,有很多概念我可能没有写进来,我只是把最重要的和我在阐述INFJ里面会用到的部分写进来,更多的内容大家就自己去看看书吧,真的蛮有趣的哈哈。

前置内容(MBTI基本概念)

两种感知方式:感觉和直觉

人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知方式。一种方式是我们所熟知的“感觉”,感觉型的个体会利用身体的五种感官直接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另一种方式是“直觉”,直觉型的个体会在无意识中对各种外部信息进行综合和联系,进而间接地对环境进行感知。从日常生活中男人的预感和女人的直觉,到伟大的艺术成就和科学发展,“直觉”都功不可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会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但也会捕捉到感官之外的很多线索。与此同时,荣格也在他的心理类型理论中指出,在注意过程中,感觉和直觉会相互争夺个体的注意资源,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从小就会偏好其中一种感知方式。如果一个人更喜欢通过感觉来获取信息,那么他就会格外关注环境中的客观事实,并自动忽略那些凭空出现的想法。相反,那些更加相信自己直觉的人则会执着于探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眼前的各种事实却显得无动于衷。举例来说,在看书的时候,感觉型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的字句本身,而直觉型的人则会试图推敲作者的言外之意。
从童年开始,个体就会偏好某一种感知方式,个体发展的基本差异即由此开始。此时,个体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自己的心理活动,他会额繁地使用自己偏好的感知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尽可能地回避自己不喜欢的感知方式。无论个体是偏好感觉还是直觉,他都会频繁地使用他更加喜欢的感知方式,密切关注这种方式所带来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来构建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此同时,另外一种不被偏好的感知方式则会退居幕后,不太受关注。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个体对于自己所偏好的感知方式的运用会愈发得心应手,对这一方式的信赖也愈发显著。与不被偏好的那种感知方式相比,个体对其偏好的感知方式的使用要成熟得多。不仅如此,个体对于某种感知方式的偏好和兴趣还会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和活动中去。不同的感知方式会导致个体对生活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个体也会因此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外在特征。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偏好不同感知方式的个体会逐渐展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路径。个体总会在熟悉的领域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而在陌生的领域中则显得相对幼稚。而这两者都会影响到个体兴趣和精力的取向,个体会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与自己偏好的感知方式相关的活动,以便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成熟而避免露出幼稚的马脚。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逐渐发展出特定的表面特质,而这些特质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个体内心深处对于某种感知方式的偏好。
这就是感知(SN)偏好:S代表感觉(Sensing),N代表直觉(iNtuition)。

两种判断方式:思维与情感

通过对感知获得的信息的加工,个体会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同个体在做结论时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就是他们在判断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一种判断方式是“思维”,即通过理性的逻辑加工来获得客观的结论。另一种方武是“情感”,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对事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同样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与感知方式类似,人们对信息进行判断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在做判断和决定时,人们有时会依据思维,有时则会依据情感。即便对于同一件事情,这两种方式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并不致。荣格的理论指出,任何人都会天然地更加偏好并信赖其中一种判断方式。比如,对于眼前呈现的这一观点,思维型的读者会优先关注其连佛性和逻辑性;情感型的读者则会先评估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观点,他们会判断眼前的新观点是否支持或者威胁自己的固有认知。
无论属于思维型还是情感型,孩子都会更频繁地使用自己所偏好的那种判断方式,他们会无条件地信任这种判断方式,也更愿意接受由这种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而由另外一种判断方式所得出的结论则仅供参考,他们会半信半疑,甚至充耳不闻。
因此,即便两个孩子利用相同的感官来获取信息,并采用相同的认知过程来加工信息,他们也会因为判断方式的不同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在使用自己偏好和熟悉的方式时,他们都会感到更加愉悦和高效。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型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显得左右逢源,思维型的孩子在各种事实和观点的组织上则更加游刃有余。这种个人或非个人的判断偏好最终使不同的个体展现出不同的表面特质。
这就是判断(TF)偏好:T代表思维(Thinking),F代表情感(Feeling)。

外倾-内倾偏好

当人们依据各自的偏好对事物进行感知和判断时,由于对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的关注度不同,自然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荣格给出的定和解释,内倾(Introversion)与外倾(Extraversion)是两种互为补充的活态度。内倾型个体更关注内部世界的抽象概念和想法,而外倾型个体更关注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和事。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内倾型个体就会专注于对各种观点的感知和判断,而外倾型个体则会基于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被局限在内部世界或者外部世界中发展良好的内倾型个体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人事应对自如,只不过相对而言,他们更擅长在脑子里思考各种抽象问题。同样,如果发展良好,外倾型个体也能够处理好抽象思维问题,只不过在通过实际行动应对具体的人事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得心应手。正如个体的左右利手取向一样,内外倾的偏好也是稳定不变的。右利手的人永远习惯使用自己的右手,而内倾型的人也永远更关注内部世界。
举例来说,在阅读本书时,有些读者会思考如何将书中介绍的理论付诸实践,这就是外倾型视角。而有些读者则更关注该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新观念,他们会尝试借助这一理论来剖析自我、理解人性,这就是内倾型视角。
作为一个与感知和判断完全独立的维度,内外倾偏好中的内倾和外倾也能分别与上面提到的四种感知判断组合进一步组合。比如,在 ST 型的群体中、内倾感觉思维型个体(IST)善于组织与当下环境相关的各种事实和规则,因此他们很适合从事与经济或法律相关的职业。外倾感觉思维型个体(EST)则更关注环境本身,包括环境中那些无关的要素,这样的人无论做生意还是搞生产,总是无往不利、如鱼得水。外倾型的人行动迅速能够快速推进一件事情,内倾型的人则思虑周全,更能保证事情在预定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在NF 型的人群中,内倾直觉情感型个体(INF)会耐心、谨慎地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并热衷于寻求永恒的真理。外倾直觉情感型个体(ENF)则渴望与人交流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外倾型个体取得的成就往往比较宽广,而内倾型个体获得的成就则堪称深厚。

判断-感知偏好

构成个体人格类型的最后一个维度是生活方式,即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更偏好感知(Perception)还是更偏好判断(Judgment)。虽然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感知也需要判断,但这两种心理过程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因此我们总会在感知和判断之间来回切换。而有时候,这种切换会显得非常突然,比如,向来对孩子无比包容的父母可能会突然难以忍受孩子的哭闹。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用心感知,有时则需要冷静判断,而更多的时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但大部分人都会更加偏好其中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阅读至此,有些读者还在专心吸收、理解书中所阐述的内容,那么起码在这个当下,他们在使用感知功能。而另外一些读者则已经明确自己是否赞同书中的观点,这时他们就在进行判断。
感知和判断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做决策时,个体必须关闭自的感知,才能全身心地进行判断。此时,个体需要提取所有与决策相关信息和证据,并忽略其他不相关的干扰因素,直到得出确切的结论。相反在感知过程中,个体必须停止判断,因为用于决策的信息尚未收集完毕事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这期间,得出任何定论都为时尚早。
不同的生活方式偏好会造就不同的人格特征,判断型个体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而感知型个体则喜欢随遇而安。生活方式并无好坏之分。如果个体懂得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切换自己惯常的生活方式,那么无论是感知型还是判断型,都能生活得顺心如意。

主导心理功能

我们很容易识别个体偏好的感知和判断方式,却很难确定哪种心理功能才是他的主导功能。毫无疑问,一艘舰船需要一位绝对权威的船长来发号施令,才能顺利到达预定的港口。如果船上的每个人都轮流掌舵,肆意的更改目标并转变航向,那么这艘船永远都不可能顺利靠岸。
同样,个体在决策的时候也需要一种权威力量作为主导。为此,个体需要不断锻炼自己擅长的心理功能,使其强大到足以主导并统筹自己的生活。事实上,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
下面有例子能够更好的推理自己的人格类型。比如对于某些外倾直觉思维型(ENT)个体来说,直觉要比思维有趣的多,由此,他们会将自己的直觉置于主导地位,而把思维作为辅助功能。他们的直觉享有不容置疑的绝对主导权,这是其他任何心理功能都不可企及的。在生活中(第四维度),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享受、使用并信赖自己的直觉。又因为直觉属于一种感知方式,所以ENT型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是感知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把以直觉为主导功能的ENT型个体称为外倾直觉思维感知型(ENTP)。
对于ENTP型个体来说,只有在思维判断的结果与自己的直觉不冲突时,他们才会注意那些非主导的心理功能。即便如此,依据这些功能的发展状况,个体也只是有限程度上去使用它们。在直觉的驱动下,他们会去追求某些目标,如果此时思维判断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就能顺利地使用自己的思维,但如果情况相反,他们是不会因为思维判断的阻止而放弃自己直觉到的目标的。
当然,也有人并不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自己对所有心理功能的使用是均等的,并不存在所谓的主导功能。荣格指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对于各种心理功能的均等使用同时也阻碍了这些功能的发展和变化,进而导致个体处于一种“原始心理”的状态。在处理信息或者事务时,如果没有任何心理功能作为主导,那么两种相反的心理功能就会同时运作,并彼此干扰。如果其中一种感知功能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个体就需要在这一功能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就意味着另外一种感知功能必须经常关闭,如此一来,其发展自然会逐渐落后。而如果其中一种判断功能想要发展的更好,与之对立的另外一种判断功能也需要做出同样的牺牲。一种感知维度的心理功能(SN)和一种判断维度的心理功能(TF)可以同时发展,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但要想保证个体的生活效率,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这四种心理功能就必须分出主次,进而确保处于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

辅助心理功能

对于个体来说,仅靠一种心理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维持生活的稳定运作,个体需要另外一种亦充分发展但相对较弱的心理功能作为辅助其作用主要是积极配合主导心理功能的发挥。如果处于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属于判断维度,那么起辅助作用的心理功能就应该属于感知维度:无论感觉还是直觉,都可以为个体的判断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而如果是感知维度的某种心理功能主导着个体的生活,那么判断维度的心理功能就会处于辅助位置:无论思维还是情感,都可以为个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补充。
如果个体没有及时确定并充分发展自己的辅助心理功能,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没有判断功能辅助的极端感知型个体,就好像一艘满帆却无舵的船,速度虽快却毫无方向。而一个没有感知功能辅助的极端判断型个体,则空有形式却毫无内容,往往显得苍白空洞。
除了在重要的生活事件上作为个体主导心理功能的补充,辅助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职责: 维持外倾与内倾、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之间的平衡无论个体属于哪种人格类型,他们都会把自己的主导心理功能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物上,而这些事物对于主导功能的吸引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对于个体来说,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仅趣味非凡,而目意义重大。只有在自己主动选择的领域中,个体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最大的成功,因此,个体必然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为擅长的心理功能投人其中。而如果个体在生活的次要方面投入过多,其主要人生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次要事物都可以交由辅助心理功能来处理。
对于外倾型个体来说,他们的主导心理功能大都投注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上、而辅助心理功能则负责打理内部世界。如果没有辅助功能的配合。那么,相对于发展更为平衡的同伴而言,个体就会变得极端外倾和非常肤浅。
内倾型个体则不得不同时面对内外两个世界。无论他们是否情愿,外部世界都会展现在他们面前。内倾型个体把自己的主导心理功能用在了内部世界的各种想法上,辅助心理功能则负责应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事实上,主导功能会对辅助功能说:“你去处理外面那些烦人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来打扰我。”
由于外部世界中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内倾型个体往往不太情愿动用自己的主导心理功能来处理外部事务。一旦开始这么做,他们就会在自己并无把握的外部世界中越陷越深,而这同时也会侵犯他们内心的隐私和平静
因此,要想处理好外部世界的人和事,内倾型个体必须依靠辅助心理功能的帮助。如果处于辅助地位的心理功能发展不良,那么,内倾型个体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就会局促不安、状况百出,并会深感不适。所以说

外正内反定理(判定主导心理功能)

对于外倾型个体来说,起主导心理功能时展露在外的,可以说显而易见。他们最信任、最擅长也最成熟的心理功能几乎都被投注在外部世界。由此,他们的主导心理功能时外显的,即便通过随意的接触,对方也能轻易发现。
内倾型的个体情况则截然相反。他们的主导心理功能向来是对内的,即便在必须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他们也往往先动用自己的辅助心理功能。如果与他们的关系不是非常亲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及其好奇时(这可能是接近内倾型个体的最好办法),一般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大多数人只能看见内倾型个体展现给外部世界的一面,但此时他们使用的往往是辅助心理功能,是他们第二擅长的功能。
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人格类型的四个字母组合中辨别出个体的主导心理功能。首先,处于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必然属于感知维度(第二个字母)或者判断维度(第三个字母).
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判断和感知偏好(JP)中发现其主导心理功能,但是需要区别对待外倾型和内倾型个体。判断和感知偏好(JP)仅反映了个体应对外部世界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讲,外倾型个体会使用自己的主导功能来处理外部世界的事务,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他们的判断和感知偏好(JP)进行直接判别。如果一个外倾型个体的人格类型是以“J”结尾,那么他的生活方式就属于判断型,进而就可以推断他的主导心理功能应该是思维(T)或者情感(F)中的一种。反之亦然。
内倾型个体则恰恰相反,他们的主导心理功能并不会体现在判断和感知偏好(JP)中,因为他们一般不会动用自己的主导心理功能来处理外部事物,相反,在外部世界抛头露面的是他们的辅助心理功能。因此,如果一个内倾型个体的人格类型以“J”结尾,那么,他的主导功能反而应该是来自感知维度的感觉(S)或直觉(N)。反之亦然。

人格阴影区

在对具体的人格类型进行分析时,我们描述的都是该人格类型的最佳状态特征,也就是那些健康正常、身心和谐、适应良好、幸福快乐且高效能干的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我们假设这此个体的主导心理功能和辅助心理功能都是充分发展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的人格发展状态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个体的辅助心理功能存在缺陷,那么在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上,在平衡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上,个体就很容易失控。而如果个体的主导心理功能发展不良,他就会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所属人格类型的各种缺陷和问题,其他的典型能力和特征则几乎不见踪影。
无论个体的人格发展状态是好是坏,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人格阴影区正如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各种心理功能健康发展的结果,阴影区则是个体拒绝排斥那些心理功能造成的后果。在阴影区,个体会使用相对幼稚和原好的方式进行感知和判断,这些功能并不会服从于某个具体的意识目标,它们无视标准,肆意妄为,只想逃避健康人格的束缚。
如果阴影区的人格失控,个体往往会万分懊悔。有人在经历了这种控后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会那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无论体是否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很多令人遗憾的异常行为基本上都是阴影区人格的杰作。在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那位性情暴戾的享利。希金斯(Henry Higgins)教授就坚称自己是个“平静温柔的人”
了解阴影区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解释人们表现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不盾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的日常特征明显地属于某种人格类型,但他的某些行为又完全与这种人格类型相左,那么就可以考虑一下这些行为是好是坏。如果这些行为比他的日常行为差,那么很可能是他的人格阴影区在作祟
个体的人格类型是生活中各种意识倾向的产物,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之所以能够称其为习惯,就说明它们是好的、有趣的和可靠的。而阴影区的失控往往就发生在个体粗心大意的时候
有些内倾型个体极少关注外部世界,因此,负责他们外部世界的辅助心理功能也基本没有发展。他们对外的表现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外界看到的大多都是他们的阴影区人格,而他们本人对此却毫无知觉。一位妻子用MBTI评价自己的丈夫是ISTJ(内倾感觉思维判断型 ),但她的丈夫其实是典型的ISFJ(内倾感觉情感判断型) ,只不过他很少对外表达自己的情感偏好,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人格阴影区中无意识的且功能较差的思维偏好。

INFJ——精神院的歌者

官方的评述

INFJ型的人天生懂得关心他人,这种特质有时会令他们显得非常“外倾”。事实上,外倾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的“情感”(F)心理功能。因此,表面看来,INFJ型的核心人格特质似乎是友好与和善。
INFJ型的个人主义往往表现得不太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的观点或信念不够明确或强烈,而是因为他们想借助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而非要求)他人对自己观点的支持。一旦成功地获得了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与他人达成了合作,他们就会不露痕迹地带着自己的目标迅速地融人到集体当中。
INFJ型的人的创造力似乎比INTJ型弱一些。INTJ型的人往往运用“直觉”(N) 去探索科学问题,并且总能提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想法;而INFJ型的人则把自己的“直觉”(N)倾注在人以及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上一一在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无论多么深刻的见解都会显得缺乏新意无论多么精准的看法都会显得平淡无奇。
INFJ型的人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展现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慧,为了社会的进步提出旗帜鲜明的观点,并引发大型的群众游行、宗教运动或群体冲突。
“提倡者”们常常集各种特质于一身: 轻言细语却很有看法,为自己的信念不懈奋斗。 他们坚决果断,但不会把精力用在一己私利上 – 提倡者们行事风格有创造力,富有想象力,充满信念和感性,他们并非为了创造优势,而是建立平衡。 平等主义和因果报应是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的思想,他们相信用爱和同情来感化暴君的心是帮助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对提倡者人格类型的人来说,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的话语温暖感性有人情味,而非纯粹的逻辑与事实。 他们的同事和朋友把他们当作安静的外向类型是不无道理的,但他们要知道“提倡者”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养精蓄锐,所以对他们的突然离开不要太过惊讶。 “提倡者”们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也希望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 这有时需要给他们留几天独处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倡导者人格类型的人要记得照顾好自己。 他们对信念的激情很可能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一旦热情失控,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劳累,不健康和紧张的状态。 这在“提倡者”们对抗冲突和批评的时候尤其明显,他们的感性迫使他们尽一切可能逃避那些人身攻击,但是当情况不可避免时,他们会用很不理性且无益的方式反抗。
在“提倡者”们看来,世界充满了不必要的不平等。 没有任何其他类型比他们更适合发起一场或大或小的纠错运动。 他们只需要记得,在他们关心这个世界的同时,别忘了关照一下自己。

内倾直觉Ni(主导功能)

心理学家Christopher Ross在对荣格八维的总结中,对内倾直觉Ni有一段非常白话的描述,类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eebe对Ni的三个阶段的形容也就是从构想到确定,从确定到预测,于是总结出一句简短的话来形容Ni类型的人:Ni作为感知功能所提供的是一种内在的主观视野,而在Ni的视野中,现实当下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广阔的未来而服务的,而Ni通过构想不同的视角,来取得对于未来的视野,一直到能够至少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为止,在构想和确定之后,Ni也就形成了对未来的预测。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自身的视野,看到了确定的未来。
一般来说,Ni人在视野中会直接看向未来,而且是长期的未来,但是一开始他们获得的信息会非常少,只能通过当下的现实(外倾感觉Se)做一些非常模糊的预测。但是虽然是认知不够的预测,但是这是Ni人控制不住的想要去预测,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目光放在长期的未来。也就是说对于Ni人来说,宁可看不清,也不愿意去看向可靠的清晰的短期的现实。然后Ni人会沉浸式地去模拟不同的轨迹(外倾感觉Se,也就是多个视角),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发生了,然后会怎么样,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步步地把这个模糊的未来给勾勒出来,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才能够得到确定感和安心感。但这也导致了Ni人很难把自己的想法彻底地表达出来,因为他们看到的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视角下的一个静态的未来,而是很多视角汇聚起来的,一种动态的、流动的未来。他们会习惯性的把当下看到的一切当做是未来的铺垫。因此当他们对未来没有足够确定的预期的话,Ni人会极度缺乏行动力,反而会滑向放纵享乐的深渊(外倾感觉Se)。同时他们也会被吸引着不断去审视他们视野中所看到的一切,也就是他们看到的未来。通过一遍一遍的审视,通过不同视角可能发生的所有变化,并且试图把这些变化也一起纳入对未来的预期中。
我们可看出Ni人非常擅长去切换视角,也就是我们说的换位思考。但这种转换视角不是指和别人共情,而是真的只是一种存粹的感知方式。就是在别人的角度下思考,Ni人能够得到什么不一样的信息,这对于他们是非常有助于获取信息的。也正是因为经常性的切换视角,Ni人总能够发现一些约定俗成规矩的一些bug,他们很喜欢用枚举的方式去得到新的认知,他们相信总有一些角度会看到它的局限性的。这种认知习惯其实是会让Ni人的视野变得庞大和复杂。毕竟他们又要去看到变化,把它纳入未来,然后又要去看的清晰,把变化穷尽,其实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内耗基石)
对于Ni人来说呢,最让人焦虑的地方其实就是视野的清晰程度和庞大程度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会想看的更远,考虑的更加周全,纳入更多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会想看的更加清晰,排除掉额外的可能性,而最终的周全程度和清晰程度其实是永无止境的。这就是为什么Ni人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痛苦中。他们想要的完美是彻彻底底,毫无瑕疵,在未来都i能够实现的完美。虽然他们深知这种完美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就是会忍不住的去追求,忍不住的一遍又一遍的去尝试。不过当事情真的开始进展了,当他们的布局和预备已经没有办法回头更改的时候,其实Ni这个时候会进入到另外一种状态,开始去侧重应对变化(外倾感觉Se),不会去沉淀于过去的错误。他们更加会关注说,ok我以前的计划失败了,那我现在应该去做什么,让他这个计划尽可能地重新靠近我想要的方向。
有人会把内倾直觉Ni说的很玄乎,把它比作预知未来,超强的感知力。其实Ni和Si都只是对信息进行主观整合的过程。Ni像是过滤装置,把外倾感觉Se收集的感官信息收束和聚焦,过滤成单一的某一个视野、蓝图或预想。Ni主导的人的感知模式就像是打高尔夫球一样,一杆还没有挥出去,脑海里可能时球最后从哪个角度进洞的场景了。因为他们习惯把客观的感官信息迅速整合成了一个主观的视野,并通常认为事情会朝这个方向发展,也因为这种信息聚焦能力,确实能成功预测一些事情的走势,不过误判也很正常,即使看一眼场地就知道怎么打是最优解,可能真要挥杆了才发现,连球都打不到哈哈哈。简而言之Ni就是一种“看懂”和“看透”的功能。所以Ni主导的INFJ从小对人的动机非常敏感。(比如莫名其妙的搭讪,或者有一天突然有个人对我特别好,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想要从我这得到什么?并且脑海中已经在疯狂思考到底他们要什么了。而且在简单的几句交谈之后,我就能马上洞察出对方背后的动机,然后做出非常舒适的回应)因此Ni作为第一个发展功能其实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情。在儿童阶段就了解太深,习惯去看人与事物背后的本质,也就明白了人的表里不一,人们会伪装,会使用谎言实现目的。这种深度通常也让INFJ在同龄人中会感到孤独(精神孤独)
为什么INFJ往往让人感觉相处很舒服?因为他们能瞬间用Ni捕捉到你喜欢怎样的回应,并且用Fe做出适当的表达。也恰好是因为知道别人不喜欢怎样的回应,所以在乎和谐在乎他人感受的天性,让INFJ很早就懂得“社交面具”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吧,非常常见的例子对于每个人来说。当有人问我今天他的头发打理的好看吗?首先我的Ni直觉告诉我的结果是,你问出来这句话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不好看才问的一定是为了得到一个合理性建议或者直接说好看来增加优越感而问出的问题,那么我的答案就已经确定了,不管在我的观念里面有多么不好看我都会尽我所能表现出,噢我觉得看起来挺好看的,比前几天好多了这类让别人听起来好听的话。这就是Fe的输出,是应对外界的方式。但实话实说,一般我这样的回答就是为了迎合别人罢了,这是最好保护自己心灵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结束外界社交的方式。只有我真心的建议谁谁谁去怎么做,指出ta的缺点,那才是对于我来说真真正正重要的人,但这样就说的别人很不开心,这又是对于Fe功能的否定,就会陷入自我矛盾中。

外倾情感(辅助功能)

作为INFJ的主要决策功能以及面对外部世界的主要功能,一般感觉来说INFJ把Fe当成和外界沟通的媒介,会去讨好他人、逃避冲突注重表面的和谐、能够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这恰恰是Fe发展不成熟的表现。(看来我确实也没成熟,我觉得挺对的哈哈哈)成熟的Fe实际上一个非常非常理性的决策过程,它描述的是一个人下定决定做出判断的标准,而且是条理分明的标准,而这个标准的最终目的,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确保自己与外界他人的和谐关系。对于外倾情感Fe来说,社会是人与人彼此依靠的社会。有句话说的很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界上真的只有追求他人利益的人吗?也许没有,但世界上也没有一个集体完全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最终延续下去。外倾情感的本质是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大的兴趣,也能够更自然的从人身上得到自己的见解。猴子挠背的故事应该人人都知道,猴子挠不到自己的后背于是找来几个伙伴互相挠背,最优解当然是围成一个圈圈,这样每只猴子都在挠背而且每只猴子也都在被挠背,但是只要有一只猴子不帮助别的猴子挠背时,那么很快的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只猴子愿意为别的猴子再挠下去了。Fe最想看见的就是每个人互帮互助,没有任何的私心,因此他们不介意先成为那个满足他人需要的人,因为他们觉得当一个人的需要被满足时,他就可以不再被自己的需要所困扰,就可以腾出时间精力,来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样一看Fe就是一个超级大圣母啊,他们爱着这个世界,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大到世界,小到每个人。
虽然外倾情感是情感的一类,但是外倾情感能够满足的不只是情感,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共情需求。他们的出发点是人的愿望或者立场,非常擅长站在别人的角度里看待问题,并且能够共情他人,从而满足对方最想要的需求,这是他们的动机,没有计算也没有测量,而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Fe最重要的理念应该是:集体大于个人,这是外倾情感Fe和内倾情感Fi最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很关注人的需要,但是内倾情感更加注重个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我能不能让自己舒服,而外倾情感更加注重集体的和谐,大家都满意了吗?外倾情感对于人的在意和关注丝毫不比内倾情感低,但是个人对于自身的关注在它的眼里,可以很重要,但是不应该成为集体的绊脚石。因为它更能意识到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需求置于整个集体之上的时候,最后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导致每个人都很难受。但其实他们对于个人需求什么时候在集体需求之上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他们会自己模拟投票。比如说上课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如果Fe的人自己觉得他问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Fe人就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是不利于集体的;相反如果问了一个fe人觉得很有价值的问题,认为集体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听一听,那么这个时候个人的利益其实是在集体之下的。所以Fe对于集体的立场是透明的,他们能够捕捉到集体里面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也明白什么标准在集体里面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越界的。
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反而情绪的波动是没有那么大的,对于这Fe把集体看的那么重的人,他们就像是集体的一面镜子一样,Fe人的感受约等于环境的感受,当镜子感受不好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周围的人的感受不太好。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当Fe不处在一个人的主导功能时时或者此功能发育不成熟时,就很容易出现反过来的状态,也就是把一个人的个人因素导致的状态,误以为是集体的状态,会从个别人的情感中感到不安,并且认为集体的情感基本上都会是这样,那么就会陷入自我危机中。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逃避关系,比如直接不参加他们认为会感受很差的聚会,在看见个别人不喜欢在这个集体中时自己也会失落然后自己离开,但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个人的视角,是不成熟外倾情感的一种体现。
Fe人可以成为那个第一个挠背的猴子很久很久,但是他们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他们想要的是自己对集体的帮助能够真正的帮助到每一个人,并且他们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帮助能够被他人看见。如果这种善意被所有人忽视了,那么他们会非常受伤。这种努力想通过主动释放善意的方式想要被看见,想要来塑造和谐关系的一个愿望想要被实现,如果真的没有人能够明白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陷入一个极端的状态,称之为truth time。我们可以在他们吐槽的时候听到一些或者在他们真正忍受不了直接爆发的时候听到的更多。真相时刻就是当外倾情感的人被逼到墙角的时候终于开始站在内倾思维(Ti)发出声音。内倾思维(Ti)这个时候的一种体现就是:“噢我终于要为我自己,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而生活了。”就比如Fe人爆发的时候,他们会说:“我都已经帮助你们那么多次了,这一次我就想为我自己做点事情不行吗?”这就是Fe的阴影区,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来一次这样的爆发,真的可以让他们在真正焦虑委屈的时候好很多,很多...

INFJ内耗本质(预期错位)

INFJ的八维认知功能使用顺序依次为:Ni、Fe、Ti、Se、Ne、Fi、Te、Si。Ni功能是INFJ的主导功能,而Fe和Ti次之。主导功能内倾直觉Ni是内倾的感知功能(第二维度),是对信息的主观整理。辅助功能外倾情感Fe是做决策的首要功能(对外的第三维度)。Fe关注群体价值,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习惯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二功能Ni和Fe通常是INFJ最惯用的功能组合。这种内倾感知+外倾判断的功能方式可以表述为:Ni+Fe=整合信息并输出。而对于INFJ和ISFJ这两个辅助功能是Fe的人格,往往特别看重情感层面,但是却把Fe功能使用的很克制,没有得到正常的输出。

Fe外倾情感和Fi内倾情感不同,Fe是需要和外界产生链接与互动的,外倾情感通过和他人/群体交换情感信息而完整。所以Fe为主导功能的ESFJ和ENFJ,通常能够自如的运用Fe,他们向他人、团体或社群释放情感能量的同时,懂得如何从外界获取自己需要的情感能量。而辅助功能位置的Fe容易顾此失彼,有时过分考虑他人而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到临界点时必然物极必反,开启自我保护措施,彻底放置考虑他人。集中在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上。加上主导的时内倾的感知功能,“需求确定性”,对安全感有高标准,也容易对他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这进一步压抑INFJ整合信息后实实在在进行情感输出的需求。因为害怕得不到正反馈。Fe在第二位置真的在INFJ看来是个非常麻烦的位置,使用虽然很自然,但不够自如。

Ni+Fe=内耗

1、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晰

Ni天然想要整合和聚焦,所以有时仅根据有限的信息就形成对他人不真实的判断,交往后发现对方有些特点让自己不舒服,但是Fe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候无法直白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并不是有特点让自己不舒服就直接结束一段朋友关系,而是会最大限度的接受和理解,直到INFj自己内心再也承受不住。那种跟INFj发展过长期关系的人其实并不适用。)
2、期待的情感回馈收不到
Ni聚焦视野意味着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有着“确定性”的预期,第二功能Fe又长期压制自己想要的情感回馈,所以其实对他人有非常特定的预期,接收不到时又会失望,但又不想直接主动的索要,因此陷入内耗。(再次申明,这种内耗只是平时的正常社交会出现的,被INFJ接受的人其实展现的完全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当然也会对他们有预期,但健康的INFJ会理解和支持)
3、对将要发生的事焦虑又缺乏掌控
Ni了解人的行为模式,比如知道某人会做某事,自己不希望这件事情发生,它也还没有发生,但Fe想要维持和谐又不想强硬阻止,所以不论这件事情最后发生与否都使INFJ陷入了焦虑内耗。

总结来说INFJ内耗的原因都是因为不如意的环境,自己有特定的预期,情绪又没能正确的对外疏导导致的。即1、被人与事所干扰 2、理想主义预期 3、压抑情绪情感

举个例子吧,感觉例子真的很好能够很好的解释一些INFJ内在的特质比如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明天要换一个交通方式上班,从地铁换成公交,那么我的Ni功能就会马上判断,不是只判断这一件事情,我可能会从他每天起床时间,做事情的习惯等等方面考虑,最终我会得出一个结论,完了,他明天换交通方式大概率会迟到,这是下意识的感知,就感觉你这样做了可能不如你原来做地铁。ok这样我的内心就有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我应该怎么说出来或者表达。但是一般来说INFJ是不会说出来对别人不好的话的,因为第二功能的Fe对人的共情能力非常强,如果我说出来了你不应该坐公交,那么你可能就会觉得我在泼你冷水,还没试过呢你就知道我一定会迟到?是的我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我不想让我的Fe受伤,ok那我只好说,你可以试一试。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产生了一个矛盾了,就是我心里想的其实和我说出来的是不一样的,说出来会让他或者我受伤,不说出来感觉自己良心受到了谴责。甚至话题结束之后,我还会想自己刚才的推断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说的得体一点。结果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他真的迟到了被扣工资了,他心里面内心就很糟糕,我看见了我一定会很善良的跟他说没事的没事的,下次不要换就行了。这是我一定会做的事情,可能他会发脾气在我身上昨天我说的时候你怎么不劝劝我。如果我说了其实你昨天说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你可能会迟到了,ok那完蛋了他一定会谴责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啊?这个时候我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对啊,我昨天为什么不告诉他啊?好像这一切的错都在我身上了,并且我自己也会承认这个错误我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样一分析不是不说会被骂,事后说了也会被骂吗?。这就是因为INFJ自己Ni功能太强大了,他们会知道各种可能性,就像是织网一样,他们看见各种情况然后选择一个对自己,也对别人好的方式用Fe输出,但往往事情是不可能做到很理想的,势必有人会在这种矛盾中受伤,这种事情INFJ是很失望的,因为他们是很希望平衡的理想主义者。其实这样一看INFJ一点错误都没有,他们在任何一个时刻都考虑到了他人的感受,并且这件事情本来就和他们本无关系,你不告诉INFJ这件事情INFJ也不知道你会怎么做,但是只要一旦这件事情你知道了,就好像是别人委托给你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那INFJ就会消耗自己用最好的方式去完成,往往把别人的事情看成自己的问题了。所以INFJ有时候的生活焦虑就来自于这,跟人相处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方面一看见了对方本身的言行不一,你又不好意思往更深处去问,害怕一问深了触碰到别人很不喜欢的领域了反过来谴责你你又会很受伤。然后呢INFJ只能将就着,有一种无力感,怎么做都不完美,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另外呢有些人说这个说那个,结果其实你感觉都不靠谱,因为INFJ的Ni功能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感知,并且INFJ会很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但Fe功能让他们选择性的跟别人说。而且其实很多时候INFJ表达不出来自己的直觉,只是Ni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不经判断,就比如做选择题INFJ很快的就能够感觉出来哪一个是正确答案(当然他们是已经对这方面有比较深的认知了),但他们其实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解释不了为什么,他们只是猜出了出题人的一个想法,或者做的多了Ni的模式识别能力已经看的够多了,掌握足够多的资料了,那么INFJ就会知道共性并直接得出判断。所以INFJ喜欢观察人,但也因人而焦虑,因为跟人相处真的太麻烦了,人不像科学的一般规律,他们是可以违反一些认知的,只要和INFJ中原本的认知不一致,那么他们就会陷入自我矛盾中。真的就像织网一样,本来织的好好的,然后突然中间给人来了一下(跟之前INFJ认识的人不一样了),那网就破了,那么INFJ的心里面就会很焦虑很焦虑,陷入自我封闭和怀疑中。所以我高中阶段批判的讨厌文学和一切关于人文的东西相反更加喜欢自然学科,这其实就是逃避、抵触人的一种心理。这样的INFJ心理其实已经是不健康的了。因为INFJ永远都是和人有强关联的,其实他们是很擅长社交的,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使用不够成熟,需要成长。就像是现在我在学习心理学知识,就是一个提升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

INFJ处理内耗的方式

非常的简单,既然Ni是主导功能,Fe是辅助功能,那么当INFJ有焦虑情绪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人格是不健康的,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已经进入了人格阴影区,INFJ会自己寻找自己认为最舒适的环境。那就是直接把外倾情感Fe关闭,让自己全部思想都投入到内倾直觉Ni中。所以在外界看来INFJ是个多变的人,不成熟的INFJ常常会在焦虑的时候把自己关起来,既不对外输出也不对外输送任何东西。直接由内切断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这种doorslam的方式其实是INFJ自己的自我修复过程,就像是“充电”,在外使用的久了,能量被消耗殆尽了,那么就需要一段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进行“充电”。这样时间久了会让INFJ变得外热内冷,平时对人的友善存粹变成了一种自保手段,这其实是很让人惋惜的。INFJ原本的温度过多的对外释放,外面又经常刮冷风,自己的内核也慢慢的凉了下来。
我自己作为INFJ人真的对这种处理方式深有体会,因为我在我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有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而且当时真的非常极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不成熟。我初中的时候有时候甚至因为全班大部人都会一道题而我做错了大家都有优越感而我没有而产生焦虑。因为当时我心中的预期是简单的我都会,但真正发生的时候往往跟自己的心理预期不一致,于是我心里就会很焦虑,一遍遍的骂自己怎么这么废物啊,然后别人怎么安慰我都是没用的包括了我的母亲,只有自己和自己妥协了才是真正的解决了,走出了这个处理方式。所以我认为我的初中是灰暗的,我没有遇到我心中预期的那个人,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我很容易接受现实,我会告诉自己,也许自己真的很不容易被别人接受,自己的预期也没有人能够达到,那我就一个人吧。直到高中我遇到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真的能够肉眼的看出特别是高三的时候,我几乎再也没有用过这种自闭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焦虑了,当然一开始我们也因为这件事情彼此受伤,但我觉得能够带我走出来的,并且一次次待在我旁边的,不希望自己再次陷入这种自闭状态而让别人担心的,你真的是第一个我也只能接受你。我开始看向现实生活而没有再全身心的看向未来,因为有你我觉得现在的现实真的很美好。与其说我变得成熟了,不如说是你进入了我的生活。

摆脱内耗的建议

1、温暖自己才能恒久的温暖他人
温暖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同样温暖,所以INFJ人们不如试试先温暖自己,建立边界感,对外只是选择性地温暖那些你乐意打开心门的人,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没有必要说周围的所有人包括自己讨厌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人都报以温柔的态度,试一试自私一些。就像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向他人索要温度,因为Fe是相互的,只有得到的足够的热量,浴火重生后的INFJ才可能外热内也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INFJ人其实是非常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的,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而被别人讨厌,甚至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被整个集体所讨厌,他们好像天生的就知道自己在哪些集体或者人身上能够做真实的自己,但他们也希望其它的关系自己也能够融入进去,不惜改变自己的人格,用多个面具来适应环境。试着做本来的自己,减少对自己的特殊感也许能够帮助INFJ减少内心的猜忌,让自己在真正社交中能够看见真实的自己,不肆意揣测别人的看法,让社交变得简单以及理所当然。
2、加强共情
有很大一部分内耗的原因就是因为共情过度,那么为什么还要加强共情呢?加强共情能力是INFJ成长的必由之路。即使这就是他们原本的天赋,但人生的早期这个天赋并没有充分发挥。也许INFJ也许是后劲最足的人格类型,但是这一切取决于它们的成长程度。INFJ青少年时代发展完Ni后开始逐渐发展Fe,就像前面我说过的这两个功能的组合给INFJ造成了许多困扰,我想这也是互联网中INFJ那么多的原因,毕竟网上的INFJ们年龄也不会太大。没有足够阅历和知识支撑的Ni,有时是盲目、固执、甚至是自卑的,而缺失了第三功能内倾思维Ti的Fe,所产生的共情力其实也是不够完整的。
共情Empathy,它又可以分成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是和对方分享情绪感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共情。比如看见一个伤心的人在哭,自己立马也能感受到伤感,情绪共情是情感型人格的普遍天赋(F)。但外倾情感Fe通常是直接情绪共情他人,具有“广”的特性。内倾情感Fi呢则是代入自己去共情换位后能够感同身受的人,具有“深”的特性。由于INFJ能够迅速洞察他人的情绪并建立共情,所以这其实也很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
再说认知共情,它更像是一种可以后天训练出来的共情能力,是根据对方的特点和情况进行思考,会去理解为什么他人“为什么”有某种行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试着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和理解问题。换句话说是一种思维上的共情
一般INFJ能够两者都很擅长,但是后者的认知共情在发展了健康的Ti之后会更加容易实现。Ni让INFJ了解他人是怎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感受,Fe再和外界建立情绪链接,所以情绪共情往往是非常自然的。但没有Ti支撑的Ni的了解,并不是真正的“理解”,相当于我知道你是谁,会怎么做,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为什么你会这样做。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味道,主观上了解而不理解,同时还很在意,那么了解往往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在不如啥也不知道来的自在快活,这也是INFJ的人生前期感觉很累的一个原因
加强共情其实就是加强认知共情,认知共情所带来的理解,不仅能够让自己更加容易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明白他人总是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的原因,能够更容易的做出调节,对外对内都达成和解。同时呢认知共情还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建立情绪的边界,因为认知功能可以解锁抽离视角看待人和事,也包括自己,也能更加清楚自己的情绪源头,以及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有了明确的心理疆界,就不至于被天使强大的情绪共情绑架和困扰,最后不得不关闭Fe的方式来自愈。
提升认知共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升阅历,虽然INFJ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阅历肯定会有所增加也会有所成长,但那是相对被动的。最好的就是多看书,尤其是心理学的书籍,只有自己的深度足够深,才可以在Ni功能上发挥的更好,也能在Fe输出时得到一个满意的解释。很遗憾我小时候基本上没读过义务教育之外的书籍,导致我的知识面很狭隘,所以会不自信,会觉得自己的Ni判断总是错的。现在在大学得多读书,不管是什么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只要是自己有感兴趣的,能够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认知的,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花时间的。也许短期时间内看不出成效,但坚持下去对于想要改变的INFJ人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的。其实了解MBTI,写了这篇两万字的INFJ分析,其实就是提升Ti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的很享受,INFJ人想要了解自己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就像是《三体》里面罗辑说的一样:“罗辑,我是你的破壁人。”当然距离完全认识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心中有一颗想要改变自己的心,INFJ人一定会做到!

INFJ的优势

  • 有远见的。INFJ 以他们的愿景为导向,并能迅速掌握潜在的含义、模式和含义。他们可以快速看到事件将如何发展,并且在追求理想或未来计划时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 善解人意。INFJ 非常关心他人,并且通常非常关注他人的感受。他们通常是很好的倾听者,并且非常关心改善世界和外界人们的生活。他们在追求上可以非常无私。
  • 决定。INFJ 通常是由对未来的单一愿景驱动的。他们充满热情地相信自己的远见和洞察力,以至于他们可以不懈地追求目标或理想。一旦他们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很难劝阻。
  • 有见地。INFJ 很快就会发现隐藏的含义、联系和关系。他们经常可以看到其他人错过或忽略的线索和真相。他们总是问自己,“这里还有什么事情发生?” 所以他们经常看到别人神秘地不存在的东西。
  • 有创造力的。INFJ 通常有动力为未来开辟新的创新道路。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复杂性,喜欢用他们的想象力来写作、创造艺术,甚至追求革命性的商业理念。

INFJ的劣势

  • 完美主义。INFJ 以其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愿景而闻名。他们常常坚持高不可攀的标准,并在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时感到非常沮丧。他们可能会非常努力地做到“完美”,以至于他们对目前拥有的东西长期不满意。
  • 容易倦怠和过度刺激。由于 INFJ 的感知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因过度的感官刺激而筋疲力尽。此外,因为他们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对自己的内心如此私密,他们可能会在没有他人支持的情况下将自己推向精神崩溃的地步。
  • 隔离。由于 INFJ 在早年生活中经常被误解,许多人变得谨慎并保护自己的内在自我。他们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理解”他们的愿景或想法,他们永远都是局外人。他们可以与孤独作斗争,并与与他人分离的感觉作斗争。
  • 对批评敏感。INFJ 倾向于非常关心和谐和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他们也非常注重完美,以至于他们可以非常努力地接受批评,并为此感到非常羞耻。他们往往很难不亲自接受批评,并且会尽量避开那些习惯于定期批评的人。
  • 拖延。INFJ 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目标或决定。因为他们以感知过程为先导,所以在决定采取行动之前,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试图发现隐藏的真相和复杂性。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出决定,或者浪费时间寻找没有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给INFJ的一些话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相信人性本恶,却不断寻找人性的光辉。
目睹世界残酷,但依然坚持最初的理想。
难以获得理解,可从未停止柔软的善意。
如果世间有理想主义者的赞歌,
那一定是为他们而写。
或者他们就是谱写者。​

“在外表现出来的温和而深沉,理解任何事物似乎都是通透的,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像一个哲学家,理智且感性​。内在往往像暴风雨,在自己的世界不断地呐喊撕裂,永远矛盾的内心。似汹涌的火在翻滚,像热烈的浪在燃烧,怪诞且癫狂。​”

“通过积累有意义的知识,不断理解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创造共荣的长久价值”

结语

INFJ小老头在这个世界上时常感到很孤独不被理解,同时又会有较强的心理防线,现实中不愿意对人袒露想法,需要从网络上的相关视频里面去获得一些现实中遥不可及的被共情的感觉。其实先温暖自己一定是好的,不过在自我认知之后,记得对别的人格类型也保持好奇心呀!
全篇难免会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在里面,但自己作为INFJ,描述的很多例子其实也很具有参考价值。写了那么多不是为了给谁看的,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那么多长篇大论,最重要的是对我自己的重要性,整个写作过程下来对我来说的帮助是极大的,不管是一开始我自己看书的感受还是我现在写下来的感受,都让我感觉到INFJ的人格魅力,其实他们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意,对所有人也充满爱意,但就是忘了好好的爱自己。这种大爱的精神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遇见过,也许是尧舜禹时代?也许是战国孔子的天下大同?在现在这个社会INFJ其实是很矛盾的一个人格存在体,在充满利益、黑暗的社会中INFJ人往往是非常不适应的,因为这和他们的内心完全违背,但又不得不适应环境。我觉得虽然在美国的数据中INFJ人格是最少的,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占比会翻一倍。中国的家庭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走向,那又会有多少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早已看透世界的丑陋,在自己的内心种下一颗向日葵呢?
最后,INFJ在善待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好好善待你身边真正爱你的人呀。